外部性与共用品#
学习目标
掌握外部性的定义及其分类。
掌握外部性的特征,并理解其如何影响资源配置。
能够分析外部性产生的原因。
理解科斯定理的含义及其在解决外部性问题中的具体应用。
理解共用品(公共用品)的定义及其特征。
能够运用图表清晰展示如何从个人需求曲线推导出共用品的市场需求曲线。
理解共用品对资源配置的影响,以及为何共用品常常遭遇过度利用的问题。
通过“公地的悲剧”案例,探讨共用品管理中的挑战与可能的解决方案。
在本部分,我们将学习两个重要概念:外部性和共用品。外部性指的是一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主体产生了未计入成本或收益中的影响。而共用品则指那些具有同用性,或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物品。尽管这两个概念看似简单,但其背后的逻辑却影响着资源的分配和社会福利的实现。
外部性可分为两种类型:正外部性和负外部性。
当经济主体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不利影响,而自己却没有为此承担相应的成本时,这种现象被称为负外部性。负外部性导致私人成本与社会成本之间的差异:私人成本(即经济主体自身承担的成本)低于社会成本(包括私人成本加上受影响第三方的成本)。相应地,私人边际成本(PMC)小于社会边际成本(SMC),企业的最优产量会超过社会最优产量,进而造成资源配置的无效率。
若经济主体的行为给他人带来好处,而自己并未从中获取相应的收益,则称为正外部性。在正外部性下,私人收益低于社会收益。相应地,私人边际收益(PMR)小于社会边际收益(SMR)。由于私人没有足够的动力来生产和提供具有正外部性的商品或服务,私人决策下的产量通常会低于社会最优产量,导致资源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科斯定理指出,只要产权界定明确,并且交易成本足够低,无论初始权利如何分配,市场机制都能够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这意味着,外部性问题可以通过市场交易来解决,而无需政府直接干预。通过界定产权,使外部性内部化,即确保那些产生外部性的经济主体承担相应的成本或享受相应的收益。例如,引入排污权交易制度是一种有效的市场机制,用于控制污染。在这种制度下,政府设定总的排放限额,并将这些限额分配给各个污染源。污染源可以在市场上买卖这些排放权,从而激励企业减少污染以节省成本或出售多余的排放权。
共用品的特征在于同用性(concurrent use)。这意味着一个人的使用不会妨碍他人同时使用。同用性意味着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非排他性意味着任何人都无法阻止他人使用该物品,而非竞争性则意味着一个人对该物品的使用不会减少其他人使用它的机会。典型的共用品包括灯塔、国防、海洋渔业资源等。
共用品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搭便车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倾向于享受共用品带来的利益而不愿意为此支付费用,这会导致共用品供应不足。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机制,共用品往往难以得到妥善保护。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地使用共用品,这可能导致过度利用的问题。例如,在公共牧场,每个牧民都有动力增加自己的牲畜数量以获取更多收益,但最终导致牧场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这种现象被称为“公地的悲剧”。
虽然理论上共用品存在收费困难,但这并不意味着共用品必须由政府提供。科斯对英国早期灯塔制度的研究表明,在17世纪初至中期,私人投资者参与了灯塔的建设和运营。私人投资者可以向政府申请特权,以向受益船只收费。申请过程中需要多个船主联名签字,确认灯塔对他们有益且愿意为此付费。
实际上,几乎所有物品都兼具私用品和共用品的特征。私用品因其排他性和竞争性而便于定价和收费。出售者往往会依据私用品部分的特征来设定价格,并将共用品部分的价值与私用品部分相结合,从而提升整体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