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学科的产生#

1776年,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 (简称《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一书的出版标志了经济学成为了一门独立的学科,亚当·斯密也被称为「经济学之父」。现代经济学各个流派可以说都是围绕着《国富论》而进行的某种解读。

虽然经济学科起于《国富论》,但这并不代表之前不存在经济思想,斯密的思想主要是受了重农学派(支持市场和小政府)的影响。并且,春秋时期的管子也可以认为是我国的第一位经济学家。

《国富论》涉及的内容包括劳动分工、价值、地租、货币、贸易、税收、政府行为以及对重商主义的批判等。更为重要的是提出了以利己之心作为人们经济行为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市场经济的运行模式。斯密认为市场中存在一种自发的秩序——通过价格机制(也称为「看不见的手」)指导着市场上商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带来分工与合作,促进社会的和谐和繁荣。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利利他(Self-interest leads to social harmony)。在市场上,人们通过利他来利己——为了获得自己所需,就必须先提供别人所需。

需要注意的是,斯密所说的自利并不是没有约束和前提的。如“一个绝对自私的社会将会分崩离析;完全利他的个体不久也会饿死”([],check p.)。 在1759 年,斯密出版了《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the Moral Sentiments》)一书。《国富论》可以与这本书搭配阅读。自利利他需建立在一定的道德基础之上。道德鼓励利他的自利行为,不鼓励不利他(损害他人利益)的自利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