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
微观 (Microeconomics) 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通常的定义为:
微观经济学关注市场机制,分析微观主体(个人与企业)如何在价格的引导下进行消费,生产与交换;宏观经济学关注政府从国家的层面上的经济问题。
在斯密的书中是没有宏微观之别的,那么,宏微观从何而来呢?
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分割源于新古典综合派(代表人物: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1915.5.15-2009.12.13))。在1929年美国大萧条后,斯密的传统/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理论产生了冲突。传统经济学支持市场,反对政府干预,而凯恩斯理论认为市场的自发运作会产生问题,需要政府干预。面对这两个冲突的思想,在上世纪中后期,新古典综合派进行了折中调和,他们认为传统经济学与凯恩斯理论使用的范围不同——传统经济学用于分析个人或企业层面的问题,被称为微观经济学;而凯恩斯理论使用于国家层面,被称为宏观经济学。
很显然,这种调和只是一种淡化矛盾或搁置争议的方式。并不是所有学者都认同这种分类,货币主义学派认为微观、宏观的称谓具有误导性,建议使用「价格理论」和「货币理论」取代。
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中的价格机制如何发挥作用,引导不同的经济主体进行选择。古典经济学认为货币中性,不会对经济产生影响,因此,微观经济学的价格皆为相对价格,即用其它物品表示的真实价格。而宏观经济学的重心是货币,币值波动会导致物价水平不稳定(通胀或通缩),物品的货币价格与真实价格相分离,从而影响了经济主体的选择——货币非中性。 如,货币学派代表人物弗里德曼有一句名言:“Inflation was always monetary phenomenon (一切通货膨胀都是货币现象)。” 弗里德曼认为美国大萧条并不是源于凯恩斯所主张的市场有效需求不足,而是货币政策的问题。
货币价格和相对价格
货币价格,顾名思义,是用货币表示的价格,如,苹果的价格为5元/个,梨的价格为10元/个;相对价格或真实价格是用物品表示的价格,比如,苹果的价格是1/2个梨,或梨的价格是2个苹果。
当商品的货币价格同比例变化时,相对价格不变,比如,当苹果和梨的货币价格分别上涨为10元/个和20元/个时,苹果的价格仍是1/2个梨,梨的价格仍2个苹果。
相对价格也可以理解为币值稳定时的商品货币价格。